公元前354年,正值梁惠王十六年,魏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赵国出兵攻打卫国的漆富丘地区,并在当地修筑城池。作为当时中原地区的霸主,魏国一直将卫国视为自己的附属国,赵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魏国权威的公然挑衅。魏惠王对此勃然大怒灿星财富,认为这是对魏国尊严的严重冒犯。
面对赵国的挑衅,魏惠王立即调集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一军事行动在《古本竹书纪年·魏纪》中有明确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魏军的突然进攻让赵成侯措手不及,他原本只是想通过攻打卫国来扩张领土,没想到却引来了魏国的全力反击。 陷入困境的赵成侯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向齐国和楚国发出紧急求援。在战国时期,这种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十分常见。赵国使者带着厚礼分别前往临淄和郢都,希望能获得这两个强国的军事支持。 齐国朝堂上,齐威王召集重臣商议对策。他开门见山地问道:救赵孰与勿救?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辩论。相国邹忌首先表态:不如勿救。他认为齐国不应轻易卷入这场战争。但谋士段干纶提出了不同看法:弗救,则我不利。等到魏国兼并了赵国后,对于我们齐国而言,威胁便更大了。这个观点引起了齐威王的重视。 经过深思熟虑,段干纶又提出了一个更为精妙的战略: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这个围魏救赵的策略获得了齐威王的认可,他立即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田忌和孙膑率领,准备实施奇袭;另一路则南下攻打魏国的襄陵。 孙膑作为齐国军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作战方案。他对田忌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避实击虚。孙膑分析道: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这个计划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可以解救赵国,另一方面又能削弱魏国。正如《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所载:魏惠王十八年(应为十七年),邯郸降。齐败我桂陵。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个策略的成功。 公元前353年十月,魏军终于攻陷邯郸。但就在魏军主力疲惫不堪之际,齐国军队突然出现在魏国都城大梁附近。魏惠王不得不命令主力部队立即回援,结果在桂陵遭遇以逸待劳的齐军,遭遇惨败。这场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不仅展现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标志着齐国开始崛起为东方强国。这场战争的影响十分深远。魏国虽然暂时占领了邯郸,但元气大伤;赵国虽然保住了国家,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而齐国则通过这场战争大大提升了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正如《资治通鉴》所记载: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灿星财富,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这场战争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博弈和军事谋略的精彩对决。
发布于:天津市创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